一個慵懶的午后,我坐在落地窗前信手翻看相冊。突然,被一條蜿蜒的青石階打動了。那是多年前,同友人千里迢迢驅車至道須溝留下的紀念。
道須溝位于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黑里河國家自然保護區,海拔1700多米,素有“塞外西雙版納”之美稱。相傳,乾隆皇帝舉行“木蘭秋狝”時,偶游于此,天降大雨。雨后乾隆面對西南巍巍燕山,心潮澎湃。睨視間,忽見山間條條小溪奔流而下,一道彩虹從天上直插谷底,遂得句:“水道如須,彩虹落澗?!钡理殰?,便因此而得名。
那年我們去時,正值盛夏。路途的顛簸與艱辛,早在初入溝谷之際盡拋腦后。古樹擎起的巨傘,遮天蔽日;野花點綴的碧毯,綿延千里。山風陣陣,鳥鳴幽幽,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草木清香。身體里的每一個毛孔都開始蘇醒,盡情地汲取來自大自然的靈秀之氣。沿著一級一級的青石階向上攀爬,人的征服欲也在那一刻被喚醒。
這青石階,一米多寬,很平整,卻很曲折,很陡峭。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前行。不知邁過了多少級青石階,光線漸明,我們以為要到頂了。然而,一個轉角又到了背陰的一面。再一折,又見到一線光亮。我慶幸,背包里備著面包、水,還有一些高熱量的小零食。更明智的是隨身帶了坐墊兒,累了就停下來,坐一會兒,吃幾口。陽光透過樹葉的罅隙,灑下斑駁的影子,我和友人就在光影交錯中小憩,倒也自在。
這時,隱約聽見林木深處有響動。循聲望去,兩個小伙子正沿著青石階如螃蟹一般向下挪移。攀談方知,他們是從呼和浩特自駕來此,在我們之前選擇了這條“通天階”,中途因耐不住性子而選擇了折返。后來,在我和友人的“慫恿”下,二人決定同我們一起挑戰頂峰。雖然,前方依然是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青石階,卻也沒有人抱怨。我們臨時組建的這支登山小隊如同打了雞血一般,勁頭兒十足。我清楚地記得,當時友人的腳傷還未痊愈,逢上坡度稍大或者草木橫斜的地段,還一瘸一拐的呢。
我們一路走走停停,終于豁然開朗,眼前出現了一片石塘林。有人說,山,是溝之骨;石,是山之魂。這里的石,圓潤、光滑,透著微弱的光澤,讓整座山峰充滿了靈性。石下,是潺潺的流水。這里的水流或直或曲,時而橫沖直撞,時而回環流轉,以它萬年的空靈孕育著北方的古老文明。它穿過莽林、平原、大漠、田疇,攜黑里河、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涌向大海的懷抱。
凝神細觀,還會發現:山葡萄、獼猴桃、五味子的藤蔓纏繞著山楊、核桃、蒙古櫟。想來,牽牛纏籬笆,南瓜繞柴門,這世上的每一種纏繞,都是命中注定的?;厥讈砺?,曲曲折折的青石階,不也正如一根纏繞在山體的藤條嗎?
原路返回,已是日暮。小腿的肌肉,已然繃得緊緊的,如同這一路登攀所遇的古木一般。坐在第一級青石階上,不覺感嘆:人生不正是如此嗎?有平坦開闊的陽光大道,也有崎嶇蜿蜒的林間石階。雖然有時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但沿途的風景,卻值得用一生去銘記。
若可,再同友人去一次道須溝,登山、臨水、數石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