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震澤古鎮。 |
在浙江湖州與江蘇蘇州交界處,有一座千年古鎮,喚作震澤。
一座橋、一座塔,是古鎮的地標。三百多年前,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夜游震澤,忽見一輪明月之下,拱橋、塔影交相輝映,頓覺江南不可方物,贊不絕口。自此,塔橋拱月,愈顯風流,成就了震澤的標志性景觀。
塔是慈云塔,一座六面五層磚身木檐樓閣式寶塔,高38.44米,坐落于慈云禪寺內,距今已有1700多年。塔剎由復缽、仰蓮、五重相輪、寶蓋、寶珠、受花和寶瓶組成。六角均掛檐馬,風過鈴響,回蕩空中,伴著寺內陣陣梵音,令人心生清涼。每逢夕陽西沉,登臨寶塔,北望洞庭,南瞰麻漾,震澤八景之“慈云夕照”,既出于此。
橋,則是禹跡橋,立于清康熙五十四年,是為紀念大禹而建。震澤地區曾為瀉湖淺灣,自古就有大禹在此治水的傳說,并由此成為震澤一名的由來。明朝洪武竇德遠編纂的《松陵志序》言:禹導水源至此,故曰震澤底定,言底于定而不震動也。
禹跡橋為拱形單孔石橋,是溝通古鎮兩岸交通的重要通道,臥于荻塘河中流,慈云禪寺山門外,與古寺、寶塔相映成趣,透過橋洞,還可一窺玲瓏江南。
古鎮不大,主要的街道叫作寶塔街,與慈云禪寺分跨兩頭的,是有著“江南大宅門”之稱的師儉堂。
師儉堂面闊五間、六進穿堂式高墻深宅,中軸布局規整嚴謹,站在第一進的河埠頭,可以一眼望到最后一進的屏門,每一進的地勢都會漸次抬升,馬頭墻也一堵比一堵略高,寓意“步步高升”,官商儒一體的建筑風格體現得淋漓盡致。
院內還有兩道花瓶造型鏤空的院墻,寓意為“平平安安”。閃過此墻,即為后院,一座占地不足一畝的微型園林——鋤經園。小小的空間里容納了亭臺樓閣、回廊假山;花草藤蔓攀附著東壁回廊,起伏有致;西壘假山,上筑半亭,一樹木香花開正艷。
震澤古鎮不算大,早上去,逛完一圈剛好是正午飯點。
這時候,不妨點上一客“四碗茶”,既能解渴,也能充饑,權當一頓午飯也是可以的。
四碗茶,第一道是水潽雞蛋茶,以前是專門用來招待毛腳女婿的。選兩枚農家土雞蛋,有“成雙成對”之意,煮熟后兌入白糖盛入碗中,寓意小夫妻今后的日子“甜甜蜜蜜”,溏心蛋和著糖水,一碗下肚十分舒服。
第二道茶,叫飯糍茶,因寺廟僧人曾用其招待過明朝的永樂皇帝,又叫“待帝茶”。系用糯米飯在鍋底烤制的薄皮脆片,和著綿白糖沖水而成,口感爽滑,糯而不爛,一碗下肚,解渴耐饑。
第三道,喚作茶熏青豆茶,亦是“看來似茶又非茶”,主料熏青豆,是用青毛豆在炭火上慢慢熏烤出來的。配以茶葉、胡蘿卜干、陳皮、白芝麻,一盞茶咸香適口,回味無窮。
三碗茶喝光,腹中飽意大增,接下來的第四道茶才是真正的茶,可以是安吉白茶,也可以是蘇州洞庭碧螺春,隨客人口味意愿而定。
此時,無論是坐在茶館的藤椅上,還是依著臨水而設的美人靠,啜一口茶,看一眼兩岸粉墻黛瓦的江南景致,再啜一口茶,側耳細聽吳儂軟語的搭腔對話,便憑空有了“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