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獲悉,隨著杭州市蕭山區定時定點模式的推廣實施,出現了一批閑置的垃圾投放亭。大家曾經熟悉的垃圾亭,經過奇思妙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巧妙的“再利用”。
煥發新生,助力消防保平安
在城廂街道陳公橋社區廢舊的垃圾亭里,出現兩個紅色的小柜子,居民都親切地稱它們為“心心”“安安”,這是社區為了預防突發火情,在小區內新設置的消防器材備用點。
4月1日起,陳公橋社區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定時定點定投放新模式,新模式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美化了小區環境,原先的“香餑餑”垃圾亭現在卻無用武之地。如何做到讓它們不被閑置,繼續發揮作用呢?
為此,社區將廢舊的垃圾亭變成防器材備用點。新建的“心心”和“安安”不僅配備滅火器、水槍、水帶等滅火器材還配有消防頭盔、滅火防護服、防護靴、破拆工具等器材,是集防火、滅火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器材庫,這是社區微型消防站的一種衍生,也是社區進一步加強小區消防基礎力量建設,打造家門口的“消防安全圈”的一種有益嘗試。后期社區還將組建一支由居民志愿者組成的消防隊,并對這些志愿者進行消防安全知識培訓和演習。
物超所值,閑置變身有妙用
垃圾亭還能變身非機動車臨時停放點?自3月5日召開垃圾分類定時定點全面推進會后,城廂街道回瀾南苑社區便著手對垃圾亭進行改建。之前社區里共有15個垃圾亭,經過仔細考量,將其中6個留下來升級成為定時投放點。另外9個垃圾亭直接拆掉又有點可惜,那能否派上其他用場呢?
為此,社區召集黨員、居民代表開了一個集思廣益的會,征求大家的意見?;诨貫懩显飞鐓^沒有統一的非機動車停放點的情況,社區決定將閑置的垃圾亭改建為非機動車停放點,這樣既利用了原有的空間,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非機動車停放難的問題,做到既不浪費,又能便民利民,一舉兩得。
自從撤掉了垃圾桶,不僅地面變干凈了,而且還貼上了家風家訓、黨建文化、文明健康等公益性廣告?!斑€是社區的點子好,將閑置垃圾亭改成了電動車停放點。上面又有遮擋,免得車子日曬雨淋。我現在每天都將電動車停在這里,既安全又省心?!本用穹桨⒁陶f??吹骄用竦姆错懖诲e,社區正在加緊將另外幾處垃圾亭也改造成非機動車停車點。
改頭換面,小區顏值大提升
為推進垃圾分類,美化小區環境,城廂街道藕湖浜社區在物業和志愿者等的配合下,在原垃圾亭點位設置花箱,并精心挑選花卉。原來放置垃圾桶的地方現在都變成了如插花藝術一般精心設計的花境,結合周邊原有的綠化帶,搭配點綴以色彩鮮艷的花卉,瞬間提升了整個小區的“顏值”。
生活環境的美化,讓居民看到了“撤桶并點”后實實在在的變化,認識到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艾F在垃圾桶少了,不僅衛生得到改善,連小區環境也變得更漂亮了,雖然倒垃圾要多走點路,剛開始的時候有一些不習慣,但是時間長了就好了,還能鍛煉身體?!闭谕斗爬木用裼岚⒁陶f道。
據悉,金城花園小區共設置了2個固定投放點,每個點位都有專門的垃圾分類督導員進行管理,“撤桶并點”的實施效果良好。藕湖浜社區還將繼續加強垃圾分類督導員和志愿者在投放點進行指導,督促物業常態化抓好小區的保潔和綠化工作,并持續強化垃圾分類入戶宣傳,在鞏固現階段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垃圾分類準確率和小區環境整體的美化程度。
舊垃圾亭的“大變身”,變的不僅僅是功能,更是一種群眾從“隨時扔”到“定點扔”的思想轉變,也是垃圾分類給小區環境帶來的蝶變。
功能轉變,垃圾亭變身成休息區
俊良、崇化社區的居民們發現樓下部分垃圾投放亭變成了居民休息區。原來,自從社區開始施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模式后,部分垃圾投放亭“下崗”,如何讓它們不閑置,繼續發揮作用?城廂街道集思廣益,賦予了垃圾投放亭新的用途,崇化、俊良兩個社區所轄7個小區內共有10個閑置垃圾投放亭進行了改造。
垃圾投放亭改造為漂亮的休息區,讓居民們交口稱贊,俊良社區的李阿姨經常帶小孫子來這里玩:“垃圾投放點這么一改造,既不浪費空間,還美化了小區環境,大家飯后散散步,到長椅上坐一會兒歇歇腳聊聊天,真當愜意?!?/p>
如果說老舊垃圾房改造為垃圾投放亭體現了小區垃圾分類硬件設施的提升,那么部分垃圾投放亭變為居民休息區,則反映了居民自覺進行垃圾分類的意識在不斷提升。
定時關門,垃圾亭變定時亭
郁家弄小區推進“定時定點”垃圾分類后需要撤銷小區垃圾桶,新建垃圾集置點,以便集中投放、有效管理。郁家弄小區為西河路社區的一個老小區,幾戶沒有居民愿意垃圾收集點建在自家附近,導致垃圾房的選址成為一道普遍難題。
街道和社區根據實際,對垃圾亭進行改造升級,定時開啟投放,非投放時間拉下卷簾門,既能引導居民定時定點投放,又能解決老小區沒有生活垃圾集置點問題。
與此同時,社區每天落實專人對垃圾亭管理、擦洗、消殺、清運等工作,在投放時間還安排了居民工作人員,定時“守”在垃圾亭前,宣傳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勸導來丟垃圾的居民做好垃圾分類工作。
“雖然我們仍垃圾的時間沒有之前那么方便了,但現在我們小區的環境越來越好了,我們還是很支持的?!?0多歲的張大媽笑著說。(記者馬愛平 通訊員 趙榮榮 祝萬翔)